九博体育官网运动器材的制作方法目前常见的跑步机大多为电动跑步机,其运作时通过马达的动力驱动跑步台上的环状跑带以预定速度循环绕转,供使用者在跑带上进行速度相应的走路、慢跑(jogging)或跑步(running)运动。普遍来说,电动跑步机的使用者能够在运动之前预先设定含有时序变化的模式,让跑步机根据该模式在运动过程中的预定时间点自动将跑带速度变快或变慢,此外,使用者在运动过程中也可以随时通过跑步机的控制界面控制加快或减缓跑带速度,进而调整自身的运动速度或变换运动姿态,例如由走路加快为慢跑。即便如此,使用电动跑步机,终究还是使用者的运动配合跑带的速度,而不是跑带的速度配合使用者的运动,也就是说,使用者并不能在电动跑步机上(如同在户外运动般)即时、随心所欲的加快或减缓其走路、慢跑或跑步的速度。
一般而言,电动跑步机大多被用来进行长时间(例如二、三十分钟或更久)的走路或慢跑运动,但以现今的商用型跑步机为例,跑带速度可调范围的上限高达24~27公里/小时,相当于每跑一百公尺只花13~14秒,适合进行短时间的快跑(fast-run)或全力冲刺(sprint)。当然,因为每个人的体能不同,并非所有人的快跑或全力冲刺都是在跑带极速运转下进行。不管如何,当使用者在电动跑步机上进行快跑运动时,因为跑带受到马达驱动而高速运转,所以如果使用者的跑步速度无法持续跟上跑带速度,即可能发生意外,而且,如果使用者在跑带自动减缓之前想要稍作休息或结束运动,因为在快跑之下不适合用手操作跑步机的控制界面,所以通常会采取双手先捉扶两侧的扶手,双脚再跨站至跑带两侧的边条(side rail)上;如果休息之后还要继续跑步,则是双脚先回到跑带上,跟上跑带速度之后,双手再放开扶手进行平衡摆动;显然,前述休息、继续跑步的动作也有一定的难度及危险性。或许基于前述安全理由,许多人从来不敢将电动跑步机的跑带速度调整至高速区段──即便他/她能够在平地上以同等速度进行短时间的快跑或全力冲刺。
相对于电动跑步机,现今市面上也有所谓的免插电跑步机,即不需马达动力,而是利用使用者走路或跑步时的脚部施力(另外辅以飞轮的惯性力)来推动跑带滑动、绕转的跑步机。大致来说,因为免插电跑步机的跑带是随着使用者双脚的迈步 动作而对应滑动,所以使用者可随意地加快或减缓其走路、慢跑或跑步的速度。不过,一般的免插电跑步机并不适合用来进行快跑或全力冲刺,理由是:如果使用者的跑步速度持续提升,跑步动作所对应的前进速度(等于步伐距离乘以步伐频率)可能会快过跑带表面向后滑动的速度,换言之,使用者会往跑步台的前端靠近;而为了保持在跑带上的适当区域,使用者自然会抑制其跑步速度,因而导致最大能力不能发挥,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试着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即提供一个用于穿载在使用者腰部或上半身的穿载件,例如可环套或环束在腰部或腹部的环状带体,或可穿着在身上的背心式夹克。此外,将一条具有适当长度的绳索连接在穿载件与跑步台正后方的一固定架之间。因此,当穿载着该穿载件的使用者在非电动的跑步台上运动时,如果身体前进至一预定位置,将会被后方(已拉直)的绳索拉住,限制其继续往前,这样使用者就可以用自然的跑步动作进行快跑或全力冲刺,并且在过程中随意地减缓速度或再次加速。上述现有方案的缺点是,在使用者要站上跑步台进行训练之前,必须先将穿载件穿载至身上,例如将环状带体环套在腰间,而在运动结束之后,又必须将穿载件由身上卸下,使用甚是不便。此外,因为需要在跑步台的正后方设置用于固定绳索后端的固定架,所以整个设备会占用较多的空间。
另一方面,跑步机通常就只能供使用者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之类的运动,功能较为局限。美国专利US2014/0274578A1公开了一种兼具跑步机及重量训练功能的运动器材,该运动器材具有一类似免插电跑步机中的跑步台,此跑步台的前端滚筒其中一端同轴固接一飞轮,而且在飞轮旁边设有一摩擦式的阻力装置,使用者可通过一旋钮手动调整阻力装置中的弧形摩擦块抵压飞轮周面的松紧程度,进而调整飞轮及前端滚筒的旋转阻力,即调整跑带的运动阻力。除了用于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等运动,使用者还可以将摩擦阻力调整至较高等级,使跑带不易滑动,再采取双手捉握在前方握把的低重心姿势,利用双脚的力量推动跑带表面向后滑移,进而模拟在平地上推动重物前进的训练(例如推雪橇(push sled))。如同一般的免插电跑步机,当使用者以该运动器材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运动时,根据使用状况可能需要跑带具有适当程度的阻力,然而,尤其当所需阻力较低时,摩擦式阻力装置不太容易调整出所需大小;如果改为涡电流(eddy current)式的阻力装置,虽然比较容易进行细微调整,但是却无法提供出重量训练中所需的高阻力。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动器材,其具有跑步机功能且不需电力驱动,除了能让使用者进行走路、慢跑、跑步等运动,还能让使用者进 行模拟推动重物前进的重量训练,而且,无论是进行走路、慢跑、跑步运动还是重量训练,使用者都能简易地将运动阻力调整成所需大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动器材,其具有两种使用模式,可供使用者选择在第一使用模式下进行第一类运动,或选择在第二使用模式下进行运动姿势不同于第一类运动且运动阻力明显大于第一类运动的第二类运动,而且,无论是进行第一类运动还是第二类运动,使用者都能简易地将运动阻力调整成所需大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跑步台,具有一前滚筒、一后滚筒及一环套所述两滚筒的环状跑带,以供一使用者在所述跑带上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运动,所述运动会促使所述跑带循环绕转;一飞轮,与所述前滚筒同轴固接;一摩擦式阻力装置,设在所述飞轮旁边,能被使用者手动控制而改变所述飞轮及所述前滚筒的旋转阻力;一涡电流式阻力装置,设在所述飞轮旁边,能被使用者手动控制而改变所述飞轮及所述前滚筒的旋转阻力;一前端架体,固定在所述跑步台的前端,设有至少一用于供使用者捉握的部位。因此,当使用者选择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运动时,必要时可控制涡电流式阻力装置产生相对较低的运动阻力,当使用者选择进行模拟推动重物前进的重量训练时,则可控制摩擦式阻力装置以产生相对较高的运动阻力。
一种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跑步台,具有能支撑在地面上的一骨架9博体育、枢设在所述骨架上的一前滚筒及一后滚筒、环套所述两滚筒的一环状跑带,以及与所述前滚筒同轴固接的一飞轮;至少一架体,固定在所述跑步台的骨架上,包含一前端架体,所述前端架体设有至少一用于供使用者捉握的部位;一涡电流式阻力装置,能受控制而以涡电流制动方式施加一阻力至所述飞轮;一摩擦式阻力装置,能受控制而以摩擦制动方式施加另一阻力至所述飞轮;所述摩擦式阻力装置施予所述飞轮的阻力大于所述涡电流式阻力装置施予所述飞轮的阻力;一第一控制界面,设在至少一所述架体上,供使用者手动操作以控制所述涡电流式阻力装置增大或减小其施予所述飞轮的阻力;一第二控制界面,设在至少一所述架体上,供使用者手动操作以控制所述摩擦式阻力装置增大或减小其施予所述飞轮的阻力;其中,所述运动器材能供使用者选择在所述跑带上进行促使所述跑带循环绕转的慢跑或跑步之类的第一类运动,或选择在所述跑带上进行以双手捉握所述前端架体的供捉握部位并以双脚推动所述跑带表面向后滑移的第二类运动;使用者进行所述第二类运动时所述跑带的运动阻力大于进行所述第一类运动时所述跑带的运动阻力。
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第一控制界面搭配标示有至少一第一图标,各所述第一图标包含一姿势如同在进行所述第一类运动的人物图形;所述第二控制界面搭配标 示有至少一第二图标,各所述第二图标包含一姿势如同在进行所述第二类运动的人物图形。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第一控制界面的增大及减小阻力的相对两操作方向上分别标示有一所述第一图标,两所述第一图标均呈现如同一跑步中的人物后方拖拉一拖曳伞的图形,其中对应于增大阻力方向的所述第一图标中的所述拖曳伞图形相对较大,对应于减小阻力方向的所述第一图标中的所述拖曳伞图形相对较小;在所述第二控制界面的增大及减小阻力的相对两操作方向上分别标示有一所述第二图标,两所述第二图标均呈现如同一人物伸手往前推动一砝码的图形,其中对应于增大阻力方向的所述第二图标中的所述砝码图形相对较大,对应于减小阻力方向的所述第二图标中的所述砝码图形相对较小。
为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发明还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运动器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器材能供使用者选择进行一第一类运动或一第二类运动,所述第一类运动及所述第二类运动的运动姿势不同;所述运动器材包括:一骨架;一运动件,活动设在所述骨架上;所述第一类运动及所述第二类运动均需驱动所述运动件;一第一阻力装置,能受控制而施加一第一类阻力至所述运动件;一第二阻力装置,能受控制而施加一第二类阻力至所述运动件;所述第二阻力装置施予所述运动件的阻力大于所述第一阻力装置施予所述运动件的阻力;一第一控制界面,与所述第一阻力装置连接,供使用者手动操作以控制所述第一阻力装置增大或减小其施予所述运动件的阻力;所述第一控制界面搭配标示有至少一第一图标,各所述第一图标包含一姿势如同在进行所述第一类运动的人物图形;一第二控制界面,与所述第二阻力装置连接,供使用者手动操作以控制所述第二阻力装置增大或减小其施予所述运动件的阻力;所述第二控制界面搭配标示有至少一第二图标,各所述第二图标包含一姿势如同在进行所述第二类运动的人物图形;其中,使用者进行所述第二类运动时所述运动件的运动阻力大于进行所述第一类运动时所述运动件的运动阻力。
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运动件为一飞轮;所述第一阻力装置以涡电流制动方式施加所述第一类阻力至所述飞轮;所述第二阻力装置以摩擦制动方式施加所述第二类阻力至所述飞轮。
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运动器材还包含有枢接在所述骨架上的一前滚筒及一后 滚筒、环套所述两滚筒的一环状跑带,以及固定在所述骨架上的一前端架体,所述前端架体上至少设有一用于供使用者捉握的部位;所述第一类运动为使用者在所述跑带上进行促使所述跑带循环绕转的慢跑或跑步之类的运动;所述第二类运动为使用者在所述跑带上进行以双手捉握所述前端架体的供捉握部位并以双脚推动所述跑带表面向后滑移的运动。
基于上述实施例,各所述第一图标呈现如同一跑步中的人物后方拖拉一拖曳伞的图形;各所述第二图标呈现如同一人物伸手往前推动一砝码的图形。
图4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运动器材对应图3中的A-A剖线的剖视图,而且其中拆除了部分护盖以呈现内部结构;
图9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运动器材在第二使用模式下的侧面剖视图,并且为使用者在进行重量训练的示意图;
如图1~图4所示,分别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运动器材100在同一状态下的立体图、主视图、俯视图和侧面剖视图,运动器材100包括一放置在地面上的跑 步台10、一固定在跑步台10左侧的左侧架体20、一固定在跑步台10右侧的右侧架体30、一固定在跑步台10前端的前端架体40、以及一连接在左侧架体20、右侧架体30和前端架体40之间的拦阻装置50。
本实施例中的跑步台10基本构成与一般免插电跑步机中的跑步台类似,即,如图4所示,其具有一可稳定支撑在地面上的骨架11,一跑板12通过若干弹性支撑体13支撑在骨架11上,跑板12前端高于后端(在本例中,跑板12相对于地面的仰角约为7度),跑板12的前方及后方分别有一前滚筒14和一后滚筒15枢设在骨架11上,一环状跑带16环套在前滚筒14和后滚筒15上,并且绕过跑板12的顶侧及底侧,进而在跑板12上面提供出用于承载使用者的可循环表面。除了这种较为常见的结构,本发明中的跑步台10也可以采用例如美国专利US8343016B所公开的结构,即,跑步台10上没有跑板,取而代之地,在骨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滚轮,而且,环状跑带是由多个横条状板片铰接而成,其左、右两侧边可在这些滚轮上滑动,使其同样能在骨架上循环绕转,并且能以顶面承载使用者。总之,跑步台10可供一使用者在环状跑带16上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运动,这些运动可促使跑带16循环绕转。前滚筒14的左端同轴固接一飞轮63,除了用于产生运动阻力(后面详细介绍),其转动时的惯性力也可协助跑带16绕转。跑带16的顶面上方定义出一活动空间S(注:此空间可想象为一长立方体,其长度及宽度分别对应于跑带16顶面的长度及宽度,而其高度大致是一般人的身高),如同运动器材100本身,活动空间S具有一前端、一后端、一左侧和一右侧,分别对应进行前述运动的使用者的前、后、左、右方向。
左侧架体20和右侧架体30分别位于活动空间S的左、右两侧,分别具有一前支柱21和31、一后支柱22和32和一扶手杆23和33,其中,左、右两前支柱21、31的底端分别固接在跑步台10骨架11的左前方角落及右前方角落,左、右两后支柱22、32的底端分别固接在骨架11的左后方角落及右后方角落,左、右两扶手杆23、33分别连接在左、右两侧的前支柱21、31与后支柱22、32顶端之间,大致沿着跑步台10长度方向平行延伸,且其所在高度(由跑带16的顶面起算)大致对应于一般使用者的腰部高度,例如90~95公分,可供使用者在必要时捉扶。在运动器材100后端,左、右两后支柱22、32之间形成一出入口G(如图4、图5所示),供使用者由跑步台10后方往前进入活动空间S,以及由活动空间S往后退出跑步台10。各后支柱22、32的顶端与对应的扶手杆23、33后端之间分别通过一转角构件24、34连接,转角构件24、34兼具保持拦阻装置50的作用(后面详细介绍),左侧的转角构件24作为一左后方保持部,右侧的转角构件34作为一右后方保持部,分 别位于活动空间S的左后方角落和右后方角落附近,而且所在高度(由跑带16的顶面起算)大致对应于一般使用者的腰部高度。
前端架体40固接在左、右两前支柱21、31的顶端之间,位于活动空间S正前方,具有沿左右轴向延伸的一上横杆41及一下横杆42,两横杆41、42之间的宽度中央位置设有一前方保持部43,该前方保持部43具有连接在两横杆41、42之间的左、右两纵向连接片44,以及等间距并列设置在两纵向连接片44之间的若干横向杆条45,这些横向杆条45的所在高度(由跑带16的顶面起算)大致对应于一般使用者的腰部高度,而且相邻两横向杆条45之间都具有预定的高度差。
拦阻装置50包括一第一带体51和一第二带体52,大致而言,第一带体51具有一左端、一右端及一位于左、右两端之间的中间部位,左、右两端分别连接在左侧架体20的左后方保持部24及右侧架体30的右后方保持部34,中间部位则位于活动空间S内,并且位于宽度上的中央位置;第二带体52具有一前端和一后端,前端连接在前端架体40的前方保持部43,后端连接在第一带体51的中间部位。具体而言,第一带体51是由多个强韧布带(例如帆布带、编织带)与松紧带缝合而成,其长度两端分别包绕并结合在左后方及右后方保持部24、34(转角构件)前侧的一纵向杆条(图中未标号)上,形成第一带体51的左、右两端;此外,第一带体51以中间部位为分界的左、右两半各有一松紧带53,形成可沿长度方向伸缩的弹性段;另一方面,第二带体52由一条强韧布带构成,该强韧布带类似对折之后将长度两端缝合在一起,并且连接一挂钩54,此挂钩54可拆离地扣合在前方保持部43其中一横向杆条45上,形成第二带体52的前端;构成第二带体52的布带的长度中央部位(即对折位置)绕过第一带体51的中间部位并且缝合固定,形成第二带体52的后端。
如图1~图3所示,在无人使用时,拦阻装置50的第一带体51和第二带体52大致形成一朝后开岔的Y字形(倒Y字形),详而言之,由于第一带体51的左、右两半都会因为松紧带53的弹力而尽量缩短,而左半边欲将中间部位往左后方拉回,右半边欲将中间部位往右后方拉回,因此,第一带体51会以左右对称的力量将第二带体52的后端往正后方拉扯,使第二带体52被沿前后方向拉直;此状态下,松紧带53仍具有收缩弹力,但已无法缩短,因此第一带体51的左、右两半也各自呈现直线延伸。在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带体51的左、右两半及第二带体52的长度均可供使用者调整(例如采用一般常见的背包肩带的长度调整结构),以便将第一带体51及第二带体52调整成上述拉直状态,以及调整两者51、52连接处在活动空间S中的位置。第一带体51以中间部位为中心的局部区段形成一拦 阻部56(注:如图3所示,图中的区段划分仅为示意或例示,实际上可能没有明确分界),其平时呈现一开口朝后的V字形,具有一左端和一右端;第一带体51的左端至拦阻部56之间的区段形成一左侧限制部57,呈现由左后方保持部24往右前方延伸,连接至拦阻部56的左端,其间包括一弹性段(松紧带)53;第一带体51的右端至拦阻部56之间的区段形成一右侧限制部58,呈现由右后方保持部34往左前方延伸,连接至拦阻部56的右端,其间也包含一弹性段(松紧带)53;第二带体52整体形成一悬吊部59,呈现由前方保持部43往后方延伸,连接至拦阻部56宽度中央位置。总的来说,拦阻装置50的拦阻部56被左侧限制部57、右侧限制部58及悬吊部59共同保持在活动空间S的中央区域,并且位于使用者腰部一带的高度。
通过以上结构,当使用者要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运动时,可以由运动器材100后端的出入口G走上跑步台10,并且不受阻碍地往活动空间S的中央区域前进,而由于拦阻装置50的拦阻部56被保持在使用者腰部一带的高度,并且呈现开口朝后的V字形,因此,当使用者前进至活动空间S的中央区域,拦阻部56会自然附靠在使用者腰部一带,并且顺应使用者向前挤靠的程度而对应变形,例如概呈圆弧状服贴在使用者腰部的正面及左、右两侧,然后,使用者可在此状态下开始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运动,如图5、图6所示。运动时,尤其是在跑带16刚开始滑动或速度较慢的状态,如果使用者U迈步动作所对应的前进速度大于跑带16表面的滑动速度,使用者U就会相对往活动空间S的前端前进,换言之,使用者U的腰部w会将拦阻装置50的拦阻部56往前推动。在某个程度以内,拦阻装置50的左侧限制部57和右侧限制部58会因为松紧带53的伸缩弹性而被对应拉长(同时,悬吊部59会因为前、后两端的直线距离缩短而自然弯垂),直至松紧带53无法再拉长,或松紧带53拉长之后张力增加,使左侧限制部57和右侧限制部58对拦阻部56向后的拉力大过使用者U的前进力量,使用者U腰部w就会被拦阻部56限制住而无法或难以再往前,换言之,使用者U整体不能再继续前进。当使用者U的腰部w由无法或难以再往前的位置稍微后退时,由于拦阻部56一直受到具有收缩弹力的左、右两限制部57、58向后拉扯,因此能维持附靠在使用者U腰部w一带,不会掉落至低处。通过预先设定左侧限制部57和右侧限制部58的平时长度及最大长度,当使用者U受到拦阻部56拦阻时,整体上位于活动空间S的中央区域或中央偏前的位置。
如同现有技术中以绳索在后方牵制使用者不让其前进,本发明中利用拦阻装置50拦住使用者U的腰部w以阻挡其前进,同样可让使用者U在身体完全自由、双手不需捉握前方握把的状态下,利用反作用力提升脚部对跑带16表面的向后推力,使跑带16比较容易的由静止状态开始滑动,以及(在走路运动中)维持低速绕转, 而且,因为使用者U无法相对前进,跑带26表面的滑动速度会完全反映使用者的脚部运动,所以使用者U能以如同在户外运动般的自然动作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等运动,并在过程中随意地加快或减缓其运动速度,再且,由于使用者U能运动多快,跑带16就能转多快,因此,使用者U能够不断地加快其跑步速度,以个人最大能力进行快跑或全力冲刺,进行高强度的跑步训练。当运动结束后,使用者U可以不受阻碍地直接后退,经由出入口G离开跑步台10。在使用者U的腰部w退离拦阻部56之后,拦阻装置50即会恢复无人使用时的状态。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以绳索在后方牵制使用者的方法,依据本发明提供的运动器材100,使用者并不需要在运动前后穿载及卸下绑在绳索尾端的穿载件,较为方便。此外,因为不需在跑步台的正后方设置用于固定绳索后端的固定架,所以本发明的运动器材100占用空间较小。
当使用者U在运动器材100上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包含快跑或全力冲刺)运动时,因为拦阻装置50的拦阻部56附靠在使用者腰部w的正面及左、右两侧,左侧限制部57和右侧限制部58分别由使用者腰部w左、右两侧往后延伸,而悬吊部59由使用者腰部w的前方往前延伸,所以,使用者U的躯干、双脚、以及在身体两侧摆动的双手,均不会受到拦阻装置50拘束或干扰,能采取完全自由、自然的姿势和动作。
为了提升使用时的舒适性,可以在拦阻装置50的拦阻部56内面设置例如泡棉之类的软质层,和/或使拦阻部56具有伸缩弹性。左侧限制部57和右侧限制部58利用松紧带53而具有伸缩弹性,也是用于提升使用时的舒适性。关于限制部57、58的伸缩弹性,也可改用(多条)拉伸弹簧取代松紧带53,或使各限制部57、58的后端通过拉伸弹簧连接在对应的保持部24、34。不过,即使左侧限制部57和右侧限制部58没有伸缩弹性,拦阻装置50依然可以发挥拦阻功能。
如图6所示,本发明中的拦阻装置50的拦阻部56最好是附靠在使用者的腰部一带,这样对使用者的负面影响最小,反之,太高或太低都可能干扰使用者以自然姿势进行运动(例如太高可能不利于跑步时的上半身前倾,太低则可能妨碍抬腿动作),或是让使用者感到不舒服。在运动器材100中,使用者可以依据个人腰部(或最舒适部位)的高度,适当调整拦阻装置50的拦阻部56所在高度,也就是,使用者可以将悬吊部59前端的挂钩54扣合在前方保持部43的不同高度的横向杆条45上,使拦阻部56的高度对应改变。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拦阻装置50的左侧限制部57及右侧限制部58的后端均以可供使用者调整高度的方式分别连接在左后方保持部24及右后方保持部34。关于调整拦阻装置50前端或后端的高度,除了使端部可选择地连接在保持部43、24、34上的不同高度,也可让保持部43、24、34本身能 相对于跑步台调整高度。必须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拦阻装置并不限定要沿着使用者腰部一带的高度由前端延伸至后端,例如,在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拦阻装置的悬吊部前端是连接在前端架体上的高于一般人腰部的高度,对应地,左侧限制部及右侧限制部的后端连接在左侧架体及右侧架体的低于一般人腰部的高度,这样,拦阻装置前、后两端之间的拦阻部也可位于一般人腰部一带的高度。
如同现有的免插电跑步机,运动器材100也设有可调整跑带16运动阻力的装置。如图4、图7和图8所示,在跑步台10前端,前滚筒14与一穿通其轴心的转轴61相对固定,转轴61的两端利用轴承62枢接在骨架11的左、右两侧边,使前滚筒14可在骨架11上根据一对应于左右轴向的第一轴线,在飞轮63的外侧面又同轴固设一金属圆盘64,此金属圆盘64的外径大于飞轮63外径;在飞轮63与圆盘64后侧,一磁阻元件71依据一对应于左右轴向的第二轴线上,可依第二轴线在一第一角位置与一第二角位置之间偏转;磁阻元件71具有由其枢轴部位沿垂直于第二轴线方向伸出的平行两偏转臂72,两偏转臂72尾端的相对侧面分别设有一磁铁73,两磁铁73之间具有可供金属圆盘64通过的预定间距;一扭簧74套设在磁阻元件71的枢轴部位(如图8所示),扭簧74其中一端抵住骨架11,另一端抵住磁阻元件71内侧预设的一螺栓75,扭簧74的弹力使磁阻元件71朝第一角位置的方向偏转;一第一钢索76的其中一端连接磁阻元件71,另一端连接至设在右侧架体30前支柱31顶端的一旋钮式控线(现有装置,例如常见的变速脚踏车)可以阶段式地收短或放长第一钢索76,进而阶段式地调整磁阻元件71的角度;当磁阻元件71位于第一角位置时,两磁铁73分别位于金属圆盘64的内、外两侧,磁铁73的内侧面全部朝向圆盘64,当磁阻元件71位于第二角位置时,两磁铁73偏离至金属圆盘64周缘附近,磁铁73的内侧面几乎没有朝向圆盘64;因此,磁阻元件71与金属圆盘64构成一涡电流制动器(eddy current brake;ECB),即,随着磁阻元件71被控制在不同角度,金属圆盘64(以及飞轮63、前滚筒14)的旋转阻力也会不同。为了美观及安全,飞轮63、金属圆盘64、磁阻元件71等,平时被包覆在一外侧护盖17(如图1所示)与一内侧遮板18(如图7所示)之间。
当跑带16被使用者脚部推动而滑移、绕转时,前滚筒14及飞轮63会对应地同步旋转,而飞轮63的旋转惯性可为前滚筒14提供一惯性力,使跑带16获得额外的推力,而且运动较为平稳流畅。使用者可以利用旋钮式控线具有预定的运动阻力,以符 合其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运动时的需要,例如,当使用者觉得跑带16滑动太快/太慢时,即可将阻力适度调大或调小,或者,可通过调大阻力以提升运动难度、加快热量消耗。
上述实施例中,运动器材100可供使用者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之类的运动,在此称为运动器材100的“第一使用模式”;相对地,运动器材100还具有“第二使用模式”,可供使用者进行模拟推动重物前进的重量训练,相关结构及使用方法说明如下:如图7所示,除了涡电流阻力,飞轮63其实还有一阻力来源,即,一摩擦带81贴合地绕过飞轮63的大半周面,摩擦带81其中一端相对固定在骨架11(本实施例将其固定在内侧遮板18的一固定片19上),摩擦带81另一端与一第二钢索82其中一端连接,而第二钢索82另一端则连接至设在左侧架体20前支柱21顶端的一扳把式控线(现有装置,例如常见的变速脚踏车)可以阶段式地收短或放长第二钢索82,进而阶段式地调整摩擦带81绕套在飞轮63周面上的松紧程度,即对飞轮63施加不同程度的摩擦阻力。当使用者要进行重量训练时,必须先适当解除连接在左侧架体20、右侧架体30及前端架体40之间的拦阻装置50,使其不占据活动空间S;在本实施例中,使第二带体52前端的挂钩54脱离前端架体40的前方保持部43,然后将第二带体52连同第一带体51(在第一带体51的左、右两端仍连接在左后方保持部24及右后方保持部34的状态下)搁放在运动器材100的后端,使第一带体51自然弯垂地连接在左、右两后支柱22、32之间,不会妨碍使用者经出入口G进出跑步台10;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拦阻装置50的悬吊部59前端、左侧限制部57后端及右侧限制部58后端,都可供使用者拆离的方式分别连接在前方保持部43、左后方保持部24及右后方保持部34,因此,必要时可将拦阻装置50的前端及左、右两后端全部拆离,再将第一带体51及第二带体52收置在机台旁边或其他适当位置。如图9所示(注:图中省略画出被解除的第一带体51及第二带体52),在第二使用模式下,使用者U位于活动空间S的中央区域或中央偏前的位置,将双手捉握在前端架体40的适当部位,例如上横杆41、下横杆42,或如图所示捉握在连接左、右两前支柱21、31中央高度的一握杆46上,采取低重心的姿势,利用其双脚的力量将跑带16表面往后推动,进而进行模拟在平地上推动重物前进的训练(例如推雪橇(push sled))。
一般而言,涡电流制动器ECB所能产生的最大阻力,仍不足以作为重量训练所需的阻力,或无法有效获得训练效果,换言之,重量训练通常需要利用摩擦阻力使跑带16具有足够高的阻力。所以,当要进行重量训练时,使用者通常不用理会涡电流制动器的设定状态,可直接利用扳把式控线之 间的摩擦阻力,使跑带16具有必须使劲推动才会滑移的适当阻力。反之,当要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运动时,使用者通常需要先确认摩擦阻力已调整至较低程度或几乎解除,使跑带16能够被以自然的走路、慢跑或跑步动作所推动,必要时再利用旋钮式控线之间的涡电流阻力,使跑带16具有配合个人所需运动速度或运动难度的适当阻力。这样,因为运动器材100具有可独立调整的一涡电流式阻力装置及一摩擦式阻力装置,使在进行重量训练时能主要通过摩擦阻力作为较高的需求阻力,而且必要时能提供非常大的阻力以满足体能极佳或需要高强度训练的使用者(例如运动员),相对地,在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运动时能主要通过涡电流阻力作为较低的需求阻力,而且可以相对容易地对阻力进行微幅调整。
在运动器材100中,用于控制涡电流式阻力装置的旋钮式控线(以下或称第一控制界面)以及用于控制摩擦式阻力装置的扳把式控线(以下或称第二控制界面)分别设在右侧架体30及左侧架体20上适合使用者伸手操作的左右相对位置,而且,为了让使用者能够更容易地分辨两控制界面哪个用于控制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运动时所需的较低阻力、哪个用于控制进行重量训练时所需的较高阻力,在本实施例中,两控制界面77、83分别搭配标示有可供使用者直观识别的不同图标。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在右侧架体30上对应其前支柱31顶侧的部位,即设置旋钮式控线部位的旁边,以例如涂印、转印、贴纸、双色射出、凸刻或凹刻等方式显示一第一图标78,第一图标78呈现如同一跑步中的人物后方拖拉一拖曳伞的图形,象征使用者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之类的运动(以下或称第一类运动)时必须克服一相对较小的前进阻力;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在扳把式控线的扳把顶面,以例如涂印、转印、贴纸、双色射出、凸刻或凹刻等方式显示一第二图标84,第二图标84呈现如同一人物伸手往前推动一(夸大化)砝码的图形,象征使用者进行重量训练(以下或称第二类运动)时必须克服一相对较大的前进阻力。由于第一图标78当中的人物图形可识别地进行第一类运动时的运动姿势(以跑步姿势作为代表),而第二图标84当中的人物图形可识别地进行第二类运动时的运动姿势,同时,拖曳伞及(夸大化)砝码与人物姿势搭配之下所呈现的意象,又巧妙地让人分别联想到进行第一运动时的较低阻力及进行第二运动时的较高阻力,所以,通过第一操作界面77及第二操作界面83所分别标示的第一图标78及第二图标84,使用者能够快速、正确地识别两控制界面77、83各自的用途,换言之,无论使用者是在第一使用模式下进行走路、慢跑或跑步之类的第一类运动,或在第二使用模式下进行模拟推动重物前进的第二类运动,都能直观地去操作正确的控制界面77、 83,快速地调整出当时运动所需的跑带阻力。
如图10A、图11A所示,分别显示了第一图标及第二图标更为精简的表现方式,即,此组变形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图标78A仅有一姿势如同在进行第一类运动的人物图形(以跑步姿势作为代表),第二图标84A仅有一姿势如同在进行第二类运动的人物图形,也可让使用者识别第一控制界面77及第二控制界面83各自的用途。
在实际操作中,扳把式控线的扳把若被扳动至越靠前方的位置,则连接在扳把式控线与摩擦式阻力装置的摩擦带81之间的第二钢索82会被拉得越紧,使摩擦式阻力装置施予飞轮63的阻力越大,反之,扳把若被扳动至越靠后方的位置,则摩擦式阻力装置施予飞轮63的阻力越小(注:此部分为现有装置的一般应用,故技术细节省略描述)。在图11或图11A所示的扳把式控线中,对应于扳把可调范围的圆弧路径上等间距地设置有若干刻度以及与这些刻度一一配合的若干数字(图中未示出),这些数字沿着调整路径由后往前递增,进而指示扳把所在位置所对应的阻力等级,例如本实施例中的摩擦阻力可被扳把式控线八段调整,所以,位于扳把调整路径最后端的刻度标示为“1”,往前一格标示为“2”,依此类推,位于最前端的刻度标示为“8”。相对地,本实施例中的涡电流阻力可被旋钮式控线A所示的旋钮式控线中,旋钮表面沿着圆周等间距地标示有“1”至“11”共11个数字(图中未示出),当旋钮被扭转至可调范围内的特定角度时,圆周上的特定数字会对齐基座上的一基准符号(图中未示出),进而指示旋钮所在角位置所对应的阻力等级。
如图11B所示,扳把式控线采用另一种图标表现方式,即,在本变形实施方式中,左侧架体20上对应扳把式控线的前方及后方位置分别标示有一第二图标84B、84b,两第二图标84B、84b均与图11当中的第二图标84类似,即各自呈现如同一人物伸手往前推动一砝码的图形,只不过,其中位于前方(对应于增大阻力的方向)的第二图标84B中的砝码图形相对较大,象征阻力较大,相对地,位于后方(对应于减小阻力的方向)的第二图标84b中的砝码图形相对较小,象征阻力较小。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如图10B所示,本发明中的第一控制界面也可采用另一扳把式控线B,并且在其前方及后方位置分别标示一第一图标78B、78b,两第一图标78B、78b各自呈现如同一跑步中的人物后方拖拉一拖曳伞的图形,其中位于前方的第一图标78B中的拖曳伞图形相对较大,象征阻力较大,位于后方的第一图标78b中的拖曳伞图形相对较小,象征阻力较小。当然,相同的技术构思也适用于旋钮式控线器或任何具有相对两操作方向的其他控制装置,以旋钮式控线器为例,可在对应于增大阻力的旋钮扭转方向上标示拖曳伞/砝码相对较大的图标 (如78B、84B),并在对应于减小阻力的旋钮扭转方向上标示拖曳伞/砝码相对较小的图标(如78b、84b)。通过此图标表现方式,使用者除了能够直观地识别第一控制界面及第二控制界面各自的用途,对于同一控制界面,还能直观地识别增大及减小阻力的操作方向,以提升操作界面的友善性、减少错误操作的发生机会。
虽然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界面都是以纯机械的方式控制阻力装置,但是,本发明中的控制界面及其对于阻力装置的控制,也可能采用电子电路及电控方式完成,举例来说,在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无图),涡电流式阻力装置的磁阻元件71改成能被一电动马达控制其偏转角度,对应地,第一控制界面换成一与马达电连接的电子式控制面板,具有可供使用者下令增大阻力及减小阻力的相对两按键(注:此设计也为现有装置的一般应用,故技术细节省略描述)。根据前述技术构思,可在两按键上或按键旁边分别标示如图10B中所示的图标78B、78b,以便于使用者识别。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提供一种具有两种使用模式的运动器材,可供使用者选择在第一使用模式下进行一第一类运动(例如上述实施例中的走路、慢跑或跑步运动),或选择在第二使用模式下进行一第二类运动(例如上述实施例中的模拟推动重物前进的重量训练),第一类运动及第二类运动的运动姿势不同;运动器材包含有:一骨架;一可活动设在骨架上的动件(例如飞轮63),第一类运动及第二类运动均须驱动运动件;一第一阻力装置(例如涡电流式阻力装置),可受控制而施加一第一类阻力至运动件;一第二阻力装置(例如摩擦式阻力),可受控制而施加一第二类阻力至运动件,第二阻力装置可能施予运动件的阻力大于第一阻力装置可能施予运动件的阻力;一第一控制界面,与第一阻力装置连接,可供使用者手动操作以控制第一阻力装置增大或减小其施予运动件的阻力,第一控制界面搭配标示有至少一第一图标,各第一图标包含一姿势如同在进行第一类运动的人物图形;一第二控制界面,与第二阻力装置连接,可供使用者手动操作以控制第二阻力装置增大或减小其施予运动件的阻力,第二控制界面搭配标示有至少一第二图标,各第二图标包含一姿势如同在进行第二类运动的人物图形;其中,使用者进行第二类运动时的运动件的运动阻力大于进行第一类运动时的运动件的运动阻力。
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各部件的结构、尺寸、设置位置及形状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凡根据本发明原理对个别部件进行的改进和等同变换,均不应排除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外。